以中央空调为核心的节能建筑的运行效能与其所带来的能耗的直接对应,深深地体现了其在节能中的至关重要的作用。但不少用户在对其产生了兴趣的同时,也会一头雾水的问:它的内部到底都有哪些“高深的”循环系统组成呢?各个系统又都承担了什么样的重要的功能呢?作为一家深耕节能建筑多年的万林科技,也为您在此对中央空调的核心的循环系统的工作原理作了详细的梳理。
一、制冷剂循环:冷热交换的“核心通道”
1. 制冷剂的基础作用
以目前的中央空调为代表的现代的制冷、制热设备,其实现了将热的能量从室内转移到室外的“逆热”过程,其关键就在于能将热的能量从室内转移到室外的“冷媒”——一种特殊的物质的帮助下才实现的。通过对其在系统内的不断的循环流动,尤其是其物理状态的不断的变化(如液态的冷却物经吸热而变成的气态冷却剂的吸热量大,气态的冷却剂经放热而变成的液态的冷却剂的放热量大)等,从而实现了冷热的高效的交换。可谓“冷热的中间人”,将室内的热量都带到室外(如空调的制冷时),或将室外的热量都引入室内(如电暖的制热时)等。
2. 循环路径与关键部件
制冷剂的循环路径主要由压缩机、冷凝器、膨胀阀、蒸发器四个部件组成。压缩机负责“加压”推动制冷剂流动;冷凝器(通常位于室外)负责让制冷剂放热;膨胀阀控制制冷剂的流量和压力;蒸发器(通常位于室内)负责让制冷剂吸热。这一圈循环下来,就完成了“吸热-放热”的过程,实现温度调节。
二、水循环:冷热输送的“运输管道”
1. 水循环的核心任务
而随之而来的就有了将空调的冷热能转换为水的热能或冷能的“水暖双合”——将中央空调的冷热能与水系统的热能或冷能相结合的节能建筑,如将风冷的热泵或水地源的热泵等与中央空调的制冷制热系统相互衔接的“水暖双合”空调系统。将水的循环作为核心,通过管道将冷水或热水的能量充分的输送到室内的各个风机盘管、地暖等末端的设备中,既可节能又可起到加热的作用。通过将制冷剂的冷或热的“能量”通过水的循环,将其传递到需要调节的各个房间,水的“运输”作用使得空调的制冷、加热都得以实现。
2. 循环效率的关键因素
水的循环效率不仅取决于水泵的动力还与管道的精细的设计有着密切的关系.。但若水泵的动力不足不仅会使得水的流动速度慢,且对水的温度的传递也将大大不及时;同时,对于管道的设计也就要求我们根据建筑的具体的结构对其的走向都要做到合理的优化,不能像走路一样随意的“绕路”从而造成了不必要的能耗。通过对节能的全方位的考虑,万林科技不仅仅在水泵的选型上就能体现出其对节能的关注,还将对整个建筑的水循环系统的规划做出最合理的布局,使得水的输送更加的顺畅从而大大地减少了输送过程中的能量的浪费。
三、空气循环:室内温度的“最终调节”
1. 空气循环的基础功能
制冷剂循环和水循环完成了冷热的“生产与输送”,最终需要空气循环来“分配”这些冷热。室内机通过风扇将冷水或热水带来的冷风或热风吹出,推动室内空气流动,从而降低或升高整体温度。这一过程的核心是“让冷热更均匀地覆盖房间”。
2. 空气循环的节能设计
而其对舒适度的直接影响就不言而喻了,更关键的是还能对能耗的节约产生较大的影响。但若风量的调节不当,也会造成不小的浪费:风量过大,自然就要大大增加了电的耗用;反之,若风量的调节过小,则又达不到调温的作用。更为不幸的是,若风向的调节不当,也会造成比较严重的后果,如直接将冷风吹在人身上就容易使人局部过冷或过热,甚至会使人出于对不适的感觉而不由自主的就把温度调的越来越低(这样不仅不能起到节能的作用,还会使能耗越来越大),或把温度调的越来越高(这样就又会使室内的空气不再能满足人体的舒适的要求)等等。通过对空气的“温和的高效”的调配,万林的空调设计不仅能让人感受到的舒适的体感,还能最大限度地降低了不必要的能耗。
通过其三大循环系统的共同作用——制冷剂的循环、水的循环、空气的循环,中央空调将各自的特点分别发挥了出来,共同完成了温度的调节工作。通过对其的组成和功能的深入了解不仅能让我们更清楚的知道了这些设备“如何工作”,也能更好的在节能的建筑中与系统的设计紧密的相结合从而更好的提升了我们的使用体验和能效。通过对用户的深入体察,将复杂的中央空调的“内部逻辑”用通俗的语言讲得透彻透彻,让广大用户对中央空调的“黑盒子”不再感到神秘,最终也为我们更舒适的生活、更节能的建筑环境都做出了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