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对现代建筑的“锦上添花”却正是其对空调的精细化管理,使其不仅能实现节能降本的作用。其应用场景主要覆盖三类:
第一类是公共建筑(如学校、政府机关办公楼)。这类场景的人员流动相对较大、空调使用时间长,精细化管理可以通过能耗数据监测,精准定位高耗能时段(如非办公时间的空置时段),有效避免“无人使用时空调仍在运行”导致的浪费,同时为节能政策落实(如《“十一五”十大重点节能工程实施意见》要求)提供数据支撑。
第二类是住宅、商务写字楼及商业综合体。在写字楼都是多租户运营,传统“按面积平摊”计费易引发租户争议(如某租户因空调使用多却分摊少而投诉);商业综合体需平衡用户体验与能耗成本(如商场夏季高温时,若空调温度过高会增加能耗,过低则影响顾客停留)。精细化控制能耗“按使用时长+设备的状态”这样的细致的分摊(如以室内机的运行时长来决定对应的用电的分摊等),既能更好地体现出对不同区域的公平性,又能更好地针对性地对高耗能的区、部位的用电进行优化。
第三类是工业企业与工厂。工厂的空调常伴随生产设备运行(如精密车间需恒温环境),精细化管理可结合设备负荷、生产周期等数据,动态调整空调运行的频率(如夜间低负荷时降低制冷量),避免“大马拉小车”的能源浪费,同时为设备的维护(如压缩机异常耗电预警)提供依据。
尽管中央空调精细化管理需求迫切,但实际落地中仍存在三大阻碍:
其一,数据采集“碎片化”。传统系统多依赖单一仪表(如电表)计量总能耗,无法区分不同区域、设备的用时与能耗差异(如某空调机组待机时的隐性损耗常被忽略),导致“粗放式”管理难以定位具体节能点。
其二,多品牌设备“对接难”。商业建筑中,空调品牌混杂(如格力、美的、大金等),不同品牌设备的通信协议不统一,老旧项目改造时需逐一适配,部署成本高、周期长,限制了精细化管理的技术落地。
其三,分析应用“滞后性”。多数系统仅记录能耗数据,缺乏实时监测与智能分析功能(如无法识别“某台空调因滤网堵塞导致能耗异常升高”),运维人员需人工排查故障,效率低且易延误节能时机。
依托于对上述的“痛点”的有效破解,才可构建起从“数据的采集”到“精准的分析”再到“智能的应用”的全链路的能耗数据的管理体系,事实上,如万林科技等企业的技术实践也已初步的将这一路径的可行性验证了出来。
但唯有“全量、精准”的能耗数据才是精细的管理的基础。系统需配置三类计量设备:一类仪表(水表、电表直接计量总能耗)、二类仪器(采集分项能耗数据,如空调机组、末端设备的用电量)、具备控制功能的二类仪器(如组合式空调计费仪,集成温度传感器、流量计,实现制冷/热能耗的秒级计量)。通过多源数据的融合,可以完整呈现“设备运行状态-能耗分布-环境参数”的关联信息。
通过对数据的“用时当量+全工况的能耗”两个方面的双维的精细的分摊,才能更好的实现对其的利用和管理。例如某写字楼多台设备同时管理中,室内机A运行3小时、室内机B运行1小时,总能耗按运行时长比例分摊(A占75%、B占25%);同时总电量需拆分为“运行耗电”(设备实际做功)与“待机损耗”(如机组停机时的待机耗电),避免了“只算大头、忽略小头”的误差。这种分析逻辑既能符合“谁用能多、谁担成本”的公平原则,又能精准定位高耗能环节(如待机损耗异常的设备)。
精细管理的最终目标是为“降本增效”。通过能耗数据分析,系统可延伸出三大功能:
远程控制:用户可通过手机端实时关闭未关空调、限制非办公时段温度,减少无效能耗;
能效预警:当某台设备的能耗超过了阈值(如压缩机电流异常升高),系统自动报警并推送维护建议,避免故障扩大;
策略优化:结合天气、人流等等外部数据(如夏季暴雨前湿度高,可降低新风比例),预判空调负荷,联动光伏、储能系统调整用电成本。
凭借对中央空调的精细化管理所得的能耗的数据的深入的分析和挖掘,我们不仅仅简单的从技术的层面上对其进行了升级,更重要的就是通过对数据的精准的把握,实现了“精准的计量、公平的分摊、主动的节能”的闭环式的管理,有效的提高了空调的运行效率和利用率。万林科技技术实践表明,只要解决数据采集碎片化、多品牌对接难、分析滞后等问题,空调系统完全可以从“高能耗设备”转变为“可量化、可优化、可增值”的能效资产,为建筑节能与可持续发展提供核心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