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商业建筑、办公楼乃至大型商场里,中央空调通常在总能耗中占比颇高,达到40% - 60%,凸显其能耗大户的地位,节能降耗之举尤为必要。这意味着,仅通过调整使用习惯节能效果有限,真正的突破口在于中央空调节能改造的技术升级与系统规划。但如何从“零”开始设计一套既能降低能耗、又能长期节省成本的方案?万林科技用一套“规划-落地-优化”的全流程方法论,给出了答案。
然而,许多企业对中央空调节能的认识还停留在“换一台高效的设备”或“加装一套智能的监控”这样的表面层的改造上,却常常把初期的高额的投入当作了“一次性”的“痛苦”,却又把对后期的持续的优化的能力全都忽视了,或者说根本就不去考虑,导致了很多的中小企业都难以承受这样的“高起点的”改造的初期的投入的压力,而且这类的单一的改造的效果也常常难以持续的发挥出来。
只有从对现有系统的“精准的诊断”入手——对其既有的能耗结构、各类设备的老化程度、各个环节的使用模式等都做到“明其所”“明其故”才能真正的将成本的优化从“规划先行”中体现出来,再根据对系统的全面了解对其作出针对性的设计,最后通过智能化的技术手段将其动态的调整的实现真正的将成本的优化从“规划先行”中体现出来。这就像盖楼前先画蓝图:没有规划的节能改造,可能是“头痛医头”的浪费,而科学的规划,则能最大化每一分投入的回报。
始于“深度体检”。我们会通过物联网云平台采集中央空调全系统的运行数据,包括冷源机组(如冷水机组、热泵)的能耗曲线、冷冻水/冷却水的供回水温度、水泵/风机的运行频率,不同区域,诸如办公区、会议室、公共区域等,在温湿度需求方面存在显著差异。这些差异反映了各区域功能与使用场景的不同特性,对精准调控温湿度意义重大。但如今我们就发现了其中的“隐患”,如某商场的央空调在周末的午后都能耗电异常的高大上,其经过的诊断也就不言而喻了,原来是部分的区域通风系统都未能随着人流的减少而随之减少的对空调的供冷,导致了“空转的耗电”!
根据建筑的具体用途——如商业综合体的那一天一天的“潮汐式”的人流的高峰期和低谷期的不同、工厂的恒温的生产的需要等,我们就可以对其进行相应的定制化的改造。例如,对人流波动大的区域采用“变风量+智能调控”组合,对恒温生产区域侧重“冷热源联动优化”,对老旧设备集中的系统优先升级传感器和变频器。但关键在于要避免“一刀切”的思维,让技术的适配更如同“顺水推舟”地顺势而为的那样,自然地将自己的优势带到各个不同的场景中。
改造之重点聚焦于三个环节:
控制策略升级:通过将冷源机组、水泵、风机等的设备都打通到物联网的云平台上,我们就能实现对其的“按需供能”,从而大大提高了控制的灵活性和可控性。这样一来就可以根据各个区域的实际温度将对应的末端的风量自动的降低,从而将对应的水泵的能耗也大大降低了
设备效率优化:对设备的高效优化,如将高精度的温度传感器(误差均≤0.5℃)的投入,使得我们能够更好地避免因温度的控制的偏差所带来的“过度的制冷”等一系列的不良后果,而对老化的水泵也加装了变频器,使得我们根据实际的负荷的动态的调整其转速,从而对电机的空转的损耗都得到了较大的降低等
智能运维支持:建立设备健康数据库,通过算法预测故障(如冷却塔堵塞、风机轴承磨损),提前3-6个月发送维护预警,避免突发停机造成的能耗损失。
改造不是终点,而是起点。凭借对物联网平台的长期的运行数据的持续的收集,以及对未来7天的天气的预报以及对历史的能耗的规律的深入的分析,从而通过对机器的学习模型的动态的调优,对对应的的控制策略也能做出相应的动态的调整。例如,夏季暴雨前空气湿度大,系统会自动提高新风过滤效率,减少冷量流失;冬季供暖时,根据室内外温差优化热泵运行模式,避免“大马拉小车”。
凭借万林科技的实践我们不难发现,“中央空调的节能改造”的核心就体现为“以数据为引擎的智能控制”。如以某个规模较大的连锁酒店为例,其原本的中央空调系统的能耗就高达了酒店的45%,一年就将近千万元的电费都给白白的浪费了。通过规划改造:
诊断阶段:对冷冻水系统的供回水温差的异常的初步的诊断发现,其主要的根源就是水泵的效率都下降了正常的供回水温差应该在5-8℃左右,可实测却高达12℃左右;
改造阶段:对冷源机组的高效水泵的改造并配装了变频器同时对其冷源机组的启停的逻辑也作了相应的优化(根据客房的入住率动态地调整了制冷量)等;
落地效果:改造落地后,我们就能体现出明显的经济效益:系统的能耗都降低了22%,就能为我们带来年节电的约220万元的直接经济效益,同时也使得设备的故障率都下降了30%,最终将投资的回收期都压缩到了14个月。
而万林科技的服务不仅仅停留在了技术的“一锤定音”之上,更将自身打造为企业的“长期的降低运营成本的伙伴”,从而真正的为客户带来了“精准的诊断、定制的改造、智能的运维”等全方位的服务模式。
通过对中央空调的技术改造,将原本的“被动性的大量耗能”巧妙地转化为了“主动的节能之源”。只有从“重设备、轻系统”的误区中跳出,将数据的可行性和场景的合理性作为首要的依据才能真正的从零开始规划。我们始终坚信,真正的优质的节能方案不仅能让企业在短期内“省得多”,更要能让企业在长远的发展过程中“用得久”,通过对企业的持续的优化能力,让每一分的投入都能真正的转化为长期的可持续的成本的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