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们去商场最直观的感受就是——饭点人挤人时,空调要么吹得不够凉(热得直擦汗),要么吹得太猛(冷得裹外套)。传统暖通系统就像“定时开关”:设定26℃就26℃,不管外面多晒、人多多少,温度雷打不动。但商场是“动态空间”——上午人少清静,中午午休人多爆满,晚上散场后又逐渐稀疏,固定温度根本跟不上需求。
这时候,暖通自控系统就成了商场的“温度小管家”,它能像“读心术”一样感知商场里的人气和环境,自动调整温度。那它到底怎么做到“人多的时候更及时降温”?咱们拆开聊聊。
要实现“按需调温”,核心是让系统“感知”两个关键信息:有多少人(客流密度)和当前环境状态(温度、湿度、二氧化碳浓度等)。万林科技的暖通控制解决方案,正是围绕这两点,用“多传感器+智能算法”让系统从“被动调温”升级为“主动预判”。
万林科技的自控方案设计中,第一步是给商场装“智能眼睛”——在入口、通道、热门区域(如餐饮区、休息区)部署红外传感器、摄像头(非隐私角度)、温湿度传感器,甚至二氧化碳传感器。这些设备就像商场的“巡逻兵”,24小时收集数据:
红外传感器:数“人流量”,区分大人、小孩,避免把宠物或推婴儿车的家长误判为“空位”;
温湿度传感器:监测当前室温、湿度,判断是否需要降温或升温;
二氧化碳传感器:人越多,呼吸越集中,二氧化碳浓度越高,系统会提前预警“需要加强通风”。
举个例子:当餐饮区传感器检测到10分钟内客流增长30%,同时温度达到28℃(高于设定的26℃舒适线),系统会立刻判断“该降温了”。
有了数据还不够,还得“聪明”地用数据。自控系统内置AI算法,能结合历史数据(比如周末下午3点餐饮区最挤)和实时数据,动态调整策略:
动态分区控制:商场里的区域需求不同——休息区人少但需要温暖,餐饮区人多又产热,系统会给不同区域“单独排期”。比如周末下午3点,餐饮区启动“快速降温模式”,10分钟内把温度从28℃降到25℃;而休息区保持24℃,避免过度制冷浪费能源;
提前预判降温:系统不是“等热了才降”,而是根据客流增长趋势“预判”。比如检测到入口处排队人数增多(可能5分钟后进入商场),系统会提前10分钟启动空调,让降温“跑”在需求前面;
节能不妥协:降温不是“越低越好”。系统会根据人体舒适温度范围(20-26℃)动态调整,比如老人多的区域温度偏上限(25℃),年轻人多的区域偏下限(24℃),既舒服又省电。
暖通控制解决方案,不是“纸上谈兵”,而是已经在多个商场落地验证。以某中部城市大型购物中心为例:
降温更及时:对温度的精准调控,不仅能及时地降低了饭点的高温环境(餐饮区的温度常常会随着客流的涌入而升高,甚至常常达30℃以上,使顾客感到“热得不敢多吃”),还能将10分钟的时间内把温度稳定在25℃左右,让顾客对我们餐饮的口味和服务都更有了新的感受,从而大大提升了顾客的满意度50%以上
能耗更省心:系统根据客流动态调节空调功率,非高峰时段自动降低制冷量,高峰时段精准发力。数据显示,该商场夏季空调能耗同比下降22%,一年节省电费超80万元;
体验更舒适:休息区不再“冷到打哆嗦”,餐饮区不再“热得冒汗”,连带孩子的家长都说:“现在带孩子来商场,不用来回找空调出风口了。”
这就是暖通自动化解决的魅力——用技术把“被动服务”变成“主动懂你”,让商场的温度跟着“人气”走,既舒服又省钱。
以前商场的空调是“按按钮”的,现在是“会看人、会算数”的。万林科技的暖通控制解决方案,通过多传感器感知+AI算法优化,让系统真正“读懂”了商场的“人气密码”,人多的时候降温更快、更精准,人少的时候节能更省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