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写字楼、商场或医院里,空调、照明、电梯等设备时刻消耗着大量能源。如何让这些能耗看得见、管得住、降得下?万林科技给出的答案,是通过一套建筑智慧能耗管理系统,让建筑学会“自我感知”和“主动优化”。今天我们就用最直白的方式,揭开这项技术的面纱。
建筑能效监测技术核心在于构建了一套完整的“感知-传输-决策”链条:
末梢神经网:在配电室、空调主机、水泵、照明回路等关键位置安装智能电表、水表、温度/湿度传感器,像神经末梢一样实时采集电压、电流、水量、温度等原始数据 。
多协议兼容:对各类设备的广泛接入之际,尤其是将众多的老设备都能通过标准或定制的接口(如Modbus、BACnet等)接入数据,彻底打破了以往的设备之间的信息孤岛,形成了一个统一的、互通的、可控的工业信息的基础平台。
采集到的数据通过有线网络(光纤、以太网)或无线技术(4G/5G, LoRa)加密传输至云端数据中心,确保信息实时性和安全性,防止篡改 。
云端数据中心如同系统的大脑,运用高性能服务器对海量数据进行清洗、整合、存储,剔除异常值,形成高质量数据库 。
大屏可视化界面让管理人员一目了然:哪层楼用电最多?空调是否在空转?数据以动态图表、地图形式实时呈现,全局尽在掌握。
能耗监测与分析能力,是其建筑能耗优化系统的智慧核心,远不止于展示数据:
异常火眼金睛:系统自动比对历史数据和预设阈值。当某区域凌晨2点照明全开,或空调持续满负荷运行却无人,系统立刻触发实时报警(短信/微信/邮件),精准定位浪费源头。
设备健康评估:分析设备运行效率。如发现某台水泵的电流异常波动,很可能就意味着其轴承的磨损日益加重,直接将能耗的“浪费”推向了前所未有的高峰,这就需要我们对其预防性地进行维护,避免“带病工作”而浪费了大量的能源。
多维度透视:按小时、日、周、月、年的趋势性分析,对比不同楼层、不同功能区(如办公区与数据中心等)的能耗强度的对比以及对空调、照明、动力设备等各个分项的能耗的拆解等都能对其所处的节能的整体形势及其发展的趋势都有更为深入的把握,从而更好的为其节能的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
预测未来用量:凭借对历史的数据积累、结合对当下天气的预报以及对日常的排班计划的掌握等对AI的完善,对其内建的能耗预测的模型,能够对未来几天甚至几周的能耗的高峰做出较为准确的预测,从而为我们对提前调度和对应的采购决策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采用对所得的分析结果的深入挖掘手段,我们便能对用户的用能习惯等方面作出相应的调整,从而为用户提供出一份实用的、可直接执行的节能的建议报告。可将东区的空调的温度在非高峰时段上调1°C左右,也能预计到月的能耗就能省X元的电费;同时3楼的会议室的照明也仅能达到不足30%,也就建议在这就加装上感应的控制等都能做到相对的节能。
策略效果跟踪:实施建议后,系统持续监测并量化节能效果,验证措施有效性,形成“分析-优化-验证”的持续改进闭环。
区别于传统监测,建筑智慧能耗管理系统实现了质的飞跃:
有“大脑”的节能: 不仅仅是显示数据,更能通过AI算法理解数据,诊断问题根源,并主动推荐优化策略,将事后管理变为事前预测和事中干预。
动态调优的“自动巡航”: 系统能根据环境变化(如光照变强、会议室人满)自动微调设备运行参数(如调暗灯光、降低空调功率),如同为建筑安装了“节能自动驾驶”模式。
设备协同作战: 打破设备间壁垒。例如,当感应到会议室散会,系统可联动关闭灯光、空调、投影仪,避免各自为政造成的浪费。
投入看得见回报: 通过精准定位浪费点和优化运行,系统已被验证能为大型公共建筑和工厂带来15%-30% 的显著节能效果,快速收回投资。
采用万林科技的建筑能耗的全方位的“感知”和强大的云端的“智慧大脑”的支撑手段,才使得建筑的能耗由过去的模糊的估计,逐步走向了透明的数字化、智能的管理。依托于将能耗的监测与分析的“硬数据”直接转化为可落地、可量化的节能行动与对应的成本的节约,让每一分的能源的支出都更具有价值的意义。而这不仅仅是对建筑的技术升级,更是建筑业向绿色、低碳、高效的运营方向的必由之路,必将推动建筑业的又一轮的科学化、现代化、国际化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