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建筑节能的政策不断的深入推进同时,公共建筑的中央空调的节能改造也已成为目前公共建筑节能改造的最关键的重点领域之一。随《公共建筑节能改造技术规范》(JGJ176-2009)的颁布对中央空调的节能改造也提出了明确的技术要求和验收的标准,推动了我国的中央空调的节能改造工作的有序开展,起到了较好的推动作用。本文将详细阐述中央空调节能改造的验收标准,确保改造工程符合规范要求,实现预期的节能效果。
根据《公共建筑节能改造技术规范》中央空调节能改造应遵循以下的技术要求:
设备能效提升:改造后的空调系统能效比(SEER/COP)应提升≥30%,年度总能耗下降≥20%。对老旧的制冷机组逐步的替换采用高效节能的设备如变频压缩机、高效冷凝器等,不仅能大大地降低了制冷的能耗,同时也能降低了制冷的噪音,提高了制冷的效率。
控制系统智能化:应安装智能控制系统,实时监测室内外温湿度、人员密度等参数,自动优化运行策略。系统应具备图形化编程功能、能耗曲线显示和故障诊断能力。
热回收技术应用:对于需要大量新风的场所,应安装热回收装置,将排风中的冷热量回收利用,用于预处理新风。
系统整体优化:包括水力系统深入平衡调试、对管道加强保温、对冷却塔能效不断的提升等一系列的优化措施,将系统的能效都得到了大幅的提升。
主机性能:对空调的主机的精心优化,既能保证其运行的稳定性,又能使其所对应的性能参数基本的符合设计的要求,对能效的提升达到了≥30%的效果。
水泵性能:冷冻水泵和冷却水泵的变频驱动改造应能根据负荷实时调整流量,实现节能。
末端设备:末端风机的自动调控技术应能根据室内负荷变化动态调节风机转速和送风量。
自控系统:应稳定可靠,传感器、执行器等元器件准确灵敏。
节能控制:系统应具有实时动态寻优功能,能基于实际历史数据及系统设备性能特性,寻找能耗最低的最优控制参数。
保护功能:系统应具备着完善的自动保护、故障诊断和运维的诊断功能。
电气安全:电气设备、线路及保护装置应符合安全规范,无安全隐患。
密封性检查:空调系统各部分不应有制冷剂或载冷剂泄漏的现象。
电路板容量:应使用专用电路板,容量应大于空调系统最大电流的1.5倍。
温湿度控制:室内温度、湿度、风速等参数应符合设计要求。
噪音标准:运行时的噪音应小于或等于48分贝。
空气质量:PM2.5、CO2浓度、甲醛等有害气体含量应符合国家标准。
能效比测试:应进行制冷/制热性能检测,评估空调系统的能源使用效率。
节电率测试:应选择空调使用环境温度一致的两段时间进行对比测试,节电率应达到20%以上。
投资回收期:改造项目的投资回收期应控制在3年以内。
测试时间:应选择空调使用环境温度一致的两段时间(2天或4天)进行对比测试。
负荷条件:空调区域负荷(如人员数量、生产负荷等)应保持一致。
参数设置:主机冷冻水的设定温度、室内设定温度等必须保持一致。
电度表:测量精度0.5级,安装在主机、水泵、冷却塔等设备的电源进线处。
温湿度测量仪:测量精度温度±0.5℃,湿度±3%RH。
噪声检测仪:检测空调运行时产生的噪声。
竣工验收:对工程施工质量进行检验及评定,包括设备安装、系统调试等。
综合效能试验:对工程使用功能进行检测及评估,包括能效测试、舒适性测试等。
数据记录:记录能耗曲线、主机及系统效率曲线、动态趋势图等。
结果分析:对比分析优化控制策略与常规控制策略的系统能耗,预测优化控制所产生的系统节能量。
以《公共建筑节能改造技术规范》严格要求为指导,对中空的节能改造的验收工作不仅要从设备性能、系统控制、安全性和舒适性等多个方面逐一评估,而且还要从节能的角度对其所带来的能量节省实际效果等多个维度上对其进行全面的系统的评估。通过科学的验收标准和严格的测试方法,我们不仅能确保改造的工程能真正地达到预期高效的节能效果,而且还能为公共的建筑的可持续的发展做出有益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