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随着智慧的不断迭代,传统的暖通系统也逐渐被淘汰,其依赖人工的巡检与经验的调控也渐渐暴露出了三大核心的困境:能耗的居高不下就直接体现了空调系统对环境的“无脑”过度的制冷或制热的状态;同时由于设备的分散导致了故障的响应滞后,针对的能源的浪费也就难以被追溯;而更为令人头疼的是由于温湿度的不断的波动就直接的影响了人员的舒适度,进而也就降低了工作的效率。据统计传统的暖通系统能耗占建筑总能耗的30%-40%,而人工调控的精准度不足,进一步加剧了能源浪费。
借助对暖通领域的深入痛点的调研和挖掘,将传统的暖通管理模式彻底地以物联网的感知层、AI的决策层、云端的执行层等先进的技术架构为基础,展开了全新的暖通自控系统的推出。通过高精度的实时感知室内外的各类环境参数(如温湿度、CO₂浓度等)以及对室内的人员密度的动态监测,对机器的运行策略做出随机的、根据机器的历史运行数据的动态的优化从而实现了室内的最优的环境的调节。以空调的“人为之智能”为例,如可根据实时的室内外温差自动切换节能模式,避免了空转的浪费;如在照明的环节中,通过人体的感应与光的照度的联动的控制就可实现“人来灯亮、人走灯灭”的智能场景等。
解决方案不仅覆盖单点设备控制,更通过中央控制系统构建全局优化模型。例如某大型商场的改造项目中,系统通过分析各区域人流规律与天气数据,提前调节空调预冷/预热状态,使整体能耗降低28%,显著提升能效比。
1. 动态感知与预测性调控
搭载的物联网传感器可每秒钟采集上千组环境数据,结合历史能耗数据库建立预测模型。对工业园区的生产车间的实时的温湿度的预判,系统可提前将冷冻机组的启停策略做出相应的调整,从而避免了因频繁的启停造成的能源的不必要的损耗。
2. 分布式控制架构
区别于传统集中式控制,采用区域化分布式部署。每个楼层或功能区配置独立控制单元,既保证指令传输延迟低于50ms,又通过本地化决策减少中央系统负载。
3. 节能算法的迭代优化
基于对深度学习的控制模型的不断的优化参数的调整,如在办公场所的就能根据员工的考勤数据动态地将夜间的空调的运行时段与将来光伏的发电的功率的预测相结合,实现了“自发自用、余电上网”的高效的能源的循环利用。
在杭州某金融中心改造项目中,万林暖通自控系统上线后取得显著成效:
能耗对比:夏季空调电费下降34%,冬季采暖能耗减少27%;
运维效率:设备故障率降低45%,远程诊断系统提前90%预警潜在故障;
环境质量:室内PM2.5浓度稳定在35μg/m³以下,噪音水平下降8分贝。
更值得关注的是,系统通过能源管理平台生成的多维分析报告,帮助客户发现隐藏的节能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