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建筑能耗主力,暖通空调系统占总能耗40%-60%。随着“双碳”的目标不断推进,暖通自控节能技术已逐渐成为了建筑的能效提升关键所在。传统暖通系统存在'能耗高、温控差、运维难'三大痛点,而现代暖通自控系统通过智能化技术实现了从"粗放式运行"到"精准调控"的转变。对暖通自控系统的深入剖析其节能的内在原理、关键的技术手段及在实际的工程应用中充分的体现,为管理者提供较为详尽的参考依据。
结合历史运行数据(温度、湿度、人员密度等)与天气预测API,借助了机器学习算法(如LSTM、随机森林等),我们就可以对将来的24小时的冷/热的负荷都做到提前地预测,且对预测的误差都可控制在±5%以内。系统可按建筑功能(办公区、商场、客房)、时段(工作日/周末、昼夜)、季节(过渡季/严寒季)分类设定负荷阈值。
优化冷水机组群控,根据预测负荷调整运行台数,避免'大马拉小车'现象。负荷率低于30%时,关停一台机组并提升单机效率,能耗可降低15%-20%。变流量系统采用变频水泵+压差旁通控制,使冷冻水/冷却水流量随负荷实时调整,传统定流量系统改造后水泵能耗可减少30%-40%。
舒适度-能耗平衡算法设定温度控制区间:夏季24-26℃,冬季20-22℃,通过模糊逻辑控制自动调节送风温度。当室外温度低于25℃时,逐步提高室内设定温度至26℃,每升高1℃可节能8%-10%。但当室外的冷源(如低的外界温度)比室内的冷源(如空调的制冷机)要强大的时候,我们就可以全开新风机的将室内的热量都抛出外,最大限度的减少了对室内的制冷机的开启时间,从而达到节能的目的,其节能率可达25%-30%。
末端温控器监测室内温度偏差并反馈,系统相应调整主机出水温度。当多个房间温度低于设定值时,主机自动提升出水温度1-2℃,避免过度制冷。系统还可结合BA系统(建筑自动化系统)与照明、电梯系统数据,当办公区人员密度低于20%时(通过门禁刷卡数据判断),自动降低空调风速至70%,能耗同步下降15%。
将风机、水泵等设备的传统异步电机替换为高效永磁同步电机,效率提升10%-15%。。凭借对高效的波纹管或微通道的设计优化,已使传热的效率提高20%-30%,同时也将原有的压降降低15%-20%。
制冷剂过热回收技术对压缩机排出气体的过热部分进行热量回收和再利用,可回收5%-8%的冷凝热。地源热泵系统利用地下恒温层作为热源/热汇,比传统空调系统节能30%-50%。
万林科技的能源管理系统采用分层架构设计,包括数据采集层、数据处理层、应用层以及展示层。系统部署了多种类型的传感器和计量设备,能够实时采集档案室内的各种能源数据,包括电能的消耗、水资源的利用、空调系统的能耗等。通过智能数据分析模块,系统能够对采集到的能源数据进行深度挖掘和分析,识别出能源使用的规律和趋势。
通过实时数据监控和可视化图表,全面呈现建筑能耗、楼宇设备等信息,帮助管理者及时发现问题并优化调整,提升管理效率和节能效果。
利用AI技术智能调节设备运行状态,优化能耗和设备负载,自动预测维护需求,减少故障发生。系统根据档案室的实时人数和温度情况,自动调整空调系统的运行模式和功率;根据用电高峰和低谷时段,合理安排档案室的用电计划。
暖通自控系统的节能技术已从简单的设备控制发展为集预测、优化、协同于一体的智能体系。通过精准负荷预测、智能控制策略优化、硬件升级及全面能源管理技术手段的推进,使得现代的暖通系统都能较为明显实现20%-40%的能耗降低。以万林科技为代表的能源管理系统,通过数据驱动的智能优化,为建筑节能提供了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伴随物联网和人工智能的深度融合,将为暖通自控系统的能耗的精准控制和能效的更高的水平开辟出广阔的天地,更加有力地推动了建筑业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