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全球能源的逐步转型以及“双碳”目标的不断推进,作为企业能源管理的重要工具,能耗监测系统也逐渐地得到广泛的关注和重视,成为各企业能源节能降耗的关键。2025年6月1日起实施的GB/T 15316-2024《节能监测技术通则》标志着我国能耗监测标准体系进入新阶段。此次修订由北京理工大学、中国标准化研究院等21家单位联合完成,替代了2009版标准,在技术要求和适用范围上均有重大调整。新标准的实施将对企业能源管理、设备升级和低碳转型产生深远影响。
2025版标准最为显著的变化就是扩展了适用的范围,从重点用能单位延伸至次级用能单位,覆盖了更广泛的用能主体。标准删除了"节能监测的范围"章节,转而采用更灵活的监测方式。新增了"能耗在线监测"定义(3.6条款),明确了远程智能监测的技术要求,要求建立数据平台并执行国家能源标准。
新标准在技术层面有多项重要更新:
新增储能系统要求:首次将储能设备效率纳入监测范围,要求对储能系统的充放电效率进行定期评估
强化分布式能源管理:增加了分布式电源配置的技术要求,要求对可再生能源发电量进行单独计量
引入温室气体核算:新增用能单位温室气体排放核算条款(4.1.3、4.4.1、4.4.2、4.4.4),将能耗监测与碳管理相结合
删除定期监测周期:取消了2009版中规定的固定监测周期,改为根据用能单位实际情况灵活安排
2025版标准删除了"节能监测的方式"章节(2009版第8章)和"监测机构的技术要求"章节(2009版第10章),转而强调:
远程智能监测:要求建立统一的能耗数据平台,实现监测数据的自动采集和传输
数据质量评估:参考DB36/T2149.1-2025《用能单位能耗在线监测系统 第1部分:数据质量评估》,对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完整性提出更高要求
动态调整机制:允许根据用能单位实际能耗波动情况调整监测频率和重点
新标准的三级能耗限额体系(1级最优、2级准入值、3级限定值)将迫使企业进行设备更新:
高耗能设备淘汰:无法达到3级限定值要求的设备必须更换,如高效电机、变频驱动技术等
工艺重构:企业需引入数字化智能控制系统,优化生产流程
监测系统建设:需投资部署符合新标准的能耗在线监测系统,包括智能电表、传感器等物联网设备
虽然初期设备升级投入较大,但长期来看:
能源成本降低:通过优化能源使用结构,企业可实现能源成本降低10%-30%
管理效率提升:自动化监测减少人工抄表等环节,降低管理成本
碳资产收益:能耗数据与碳排放核算挂钩后,企业可通过碳交易获得额外收益
新建项目门槛提高:改扩建项目必须达到2级准入值,否则无法通过审批
差异化管控:达到1级最优水平的企业可获得政策优惠,如绿色信贷贴息、节能补贴等
市场竞争力提升:符合新标准的企业在招投标、出口贸易中将更具优势
2025版能耗监测系统标准的修订体现了我国能源管理向精细化、智能化发展的趋势。通过对新标准的全面推动,不仅仅是对原有的监测范围的扩展,更是对监测的技术要求的不断引入和对监测方式的不断变革,最终为我们构建了一个更能充分的适应双碳目标能耗监测体系。对企业而言,这既是挑战也是机遇——短期内需要投入资源进行设备升级和系统改造,长期则可通过能效提升获得成本优势和市场竞争优势。建议企业:
尽快评估现有设备与标准的差距
制定分阶段技术改造计划
建设符合新要求的能耗监测系统
培养专业能源管理人才
在标准的逐步全面落地背景下,我国的能耗监测系统也将在企业的节能减排、低碳的转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不仅推动了我国的工业向更加的绿色高效的方向发展,而且对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也具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