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碳”目标的不断推进之际,企业的中央空调的节能改造已逐渐成为降低能耗、提升竞争力的关键举措。然而,部分企业在改造后却面临“节能不节温”的尴尬——系统能耗降了,但室内温度波动大、局部过冷或过热,员工舒适度下降,甚至影响生产效率。但如何在“节能”与“舒适”之间找到最好的平衡点,却成为了近几年来许多家居的节能改造后不可忽视的课题。本文结合行业实践与技术原理,从节能改造的核心措施、潜在挑战及解决方案入手,为企业管理者提供可落地的参考。
但“节能改造”却远远不止简单的“换了个设备”或“给阀门关上关上”,更是一场从前期的全方位的对目标的深入的评估、到后期的对改造的全面的维保的系统工程。结合行业经验,以下三项措施是保障改造后舒适度的的基础。
采用对空调的系统性地改造手段,我们首先就要对“哪里能省”有一个清晰的把握,明确了节能的“入手”点才能更好的将其转化为实际的节能效果。但由于传统的改造往往都依赖经验的判断,往往“一刀切”地就将制冷温度都降低了,从而反而对人体的舒适度造成了不利的影响。专业团队需通过系统评估与诊断,量化能耗痛点:一方面,检测制冷效率(如冷机COP值)、风量平衡(各区域风量偏差是否超5%)、管道保温(冷媒管壁温与室温差值)等关键指标;另一方面,收集历史运行数据(如高峰时段负荷、非高峰时段能耗),识别“高能耗低舒适”的环节(例如某区域因风阀故障导致冷量堆积)。
以某家工业厂房作为案例,在实施改造之前,经过一系列专业检测发现,其中央空调系统由于冷冻水泵的效率降低(能效比由原来的3.2下滑到了2.5),进而致使末端风量供应不足,到了夏季,车间内的温度要比设定的温度高出3到5摄氏度。经过针对性的对高效水泵更换以及对风管精心的优化后,系统的能耗就得到了20%以上的降低,同时也使得车间的温度得以稳定在24±1℃的范围内,显著地提高了车间的舒适度。
以前的中央空调通常采用一贯的“定频运行”如冷机始终满负荷地运转手段,容易造成了“过度的制冷”或“供冷不足”的现象。引入智能控制系统,可通过传感器实时采集室温、湿度、人员密度等数据,动态调整设备运行参数,实现“按需供冷”。
通过PLC的高效的群控系统(如典型的PLC+变频器的方案)对各个楼层的EM231模块的温湿度及冷量的实时的收集,结合了对冷水机组的负载的判断等一系列的自动化的控制,使得大楼的空调系统的节能率大大地提高了。当某区域人员密度增加时,系统自动提升对应末端风机盘管风量;当冷量冗余超过20%时,降低冷冻水泵转速,避免“大马拉小车”。某写字楼改造后,系统能耗降低15%-20%,同时室内温度波动范围从±3℃缩小至±1℃,员工反馈“不再需要穿外套开空调”。
只有将节能改造的“初次效益”转化为长期的稳定运行,才能真正的实现节能的根本目的,而定期的专业的对节能改造的设备的维保就为此起到关键的作用。日常维护包括清洁换热器(避免积灰降低热交换效率)、校准传感器(防止数据偏差导致系统误判)、检查制冷剂压力(不足时需及时补充,避免低效运行)等。此外,针对易被忽视的“隐蔽环节”(如管道保温层破损、阀门密封不严),需每季度进行压力测试与漏风检测,减少冷热损失。
湖南美汇暖通的案例显示,某企业中央空调改造后,因未坚持维保,3个月后冷冻水泵轴承磨损导致能耗回升12%。通过建立“季度巡检+月度数据监测”的维保机制,后续3年能耗稳定在改造后水平的90%以下,舒适度始终达标。
不过尽管节能改造的技术已经比较成熟了,但其在实际的推广应用中却也常常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所以就都需要我们对其作出针对性的解决。
部分老旧的系统的设备都已老化(如传感器的型号都已过时,控制的模块都已不支持群控等),都难以与我们现在的智能的控制系统对接,导致了“数据的孤岛”形成,最终也就无法实现精准的调控。
解决方案:改造前优先评估设备兼容性,对老旧部件(如传统压力传感器)进行更换或加装适配模块;选择支持开放协议的设备(如Modbus、BACnet),确保与智能系统无缝对接。
员工可能因短期不适(如冬季制热温度调低)产生抵触情绪,甚至私自调整温控设备,导致节能效果下降。
解决方案:改造前通过问卷调查收集员工对温度的偏好区间(如夏季25-27℃、冬季18-20℃),作为系统初始设定值;改造后开展培训,说明“舒适温度与能耗的关系”(如每升高1℃可降低5%-8%能耗);设立“舒适度反馈通道”,定期收集意见并动态调整系统参数(如高峰时段允许±2℃波动)。某商场改造后,通过“温度偏好设定+月度反馈”,员工满意度从65%提升至82%,能耗稳定下降。
节能改造需投入设备采购、系统升级等资金,部分中小企业可能因预算限制犹豫。
解决方案:推广“合同能源管理”模式(EMC),由节能服务商垫资改造,企业以节省的电费分期支付费用,降低前期压力;同时,申请政府节能减排补贴(如部分地区对节能改造给予10%-20%的奖励),降低实际成本。某制造企业通过EMC模式,改造投入较传统方式减少30%,年节省电费超50万元。
通过对中空的精准的诊断、智能的升级、全周期的维保等一系列的协同作用的推动,不仅能实现“节能”的理想,也能从根本上保证中央空调的“舒适度”,真正做到了既能节能又能舒适的“两不误”。对企业而言,关键是要跳出“唯能耗论”的误区,将“舒适度”纳入改造核心指标——只有让系统“既省电又恒温”,才能真正释放节能改造的经济价值与社会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