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在如今的“绿色节能”的热潮中,却也掺杂了不少的“伪节能”现象,有的甚至通过偷工减料、数据造假等手段去做“节能改造”,不仅白白浪费了大量的资源,还可能引起更为严重的安全隐患。采用对常见的“伪节能”陷阱的逐一揭露手段,帮助广大消费者在节能旗帜下避开诸多陷阱和误区,给他们提供了实用辨别与规避的方法。
基于对成本的不断追求,一些企业便开始以“降低成本”为借口,广泛地使用导热系数不达标或防火等级都不能满足相关的国家标准的劣质保温材料等。长期的使用不仅会使其初期的节能效果大打折扣,甚至还可能因脱落、开裂等问题而引起火灾等安全隐患。例如,某些项目在改造后3年内保温层大面积脱落,导致能源浪费和维修成本激增。
还有一些企业仅进行表面的改造,如刷涂节能涂料或更换部分的门窗,却忽略建筑围护结构的整体优化。通过这种“点状改造”是无法解决热桥效应、气密性差等根本的问题,节能效果微乎其微。例如,某办公楼仅更换窗户而未改造墙体,冬季能耗反而比改造前增加15%。
有部分企业通过伪造或者篡改能耗数据,夸大改造效果。例如,没有安装分项计量设备,仅凭估算数值就宣称“节能率超30%”。这种行为不仅是误导消费者的行为,还可能掩盖设备故障或系统缺陷,导致长期能耗攀升。
要求企业提供保温材料的第三方检测报告,重点关注导热系数(应≤0.045W/(m·K))和防火等级(至少达到B1级)。例如,某项目通过核查发现,企业提供的防火等级证书为伪造,实际材料易燃性超标。
选择具备资质的第三方机构出具能耗测算报告,内容应包括改造前后能耗对比、监测周期(至少1年)及数据来源。例如,某医院改造项目通过第三方监测发现,实际节能率仅为宣称值的60%,避免了后续纠纷。
优先选择具备“建筑节能工程专业承包资质”或“绿色建筑认证”的企业,并核查其过往项目案例。例如,某小区改造时,通过住建部门官网查询企业资质,发现其曾有3起劣质工程投诉,最终更换了合作方。
但如今的“伪节能”却成了低碳转型的最大“绊脚石”,不仅给广大消费者带来了经济上的损失,也无形中将节能行业的健康发展推向了一个危机的边缘。通过对材料细致的核查和对节能报告要求第三方监测及对有资质企业选择等,才能真正有效的规避风险,实现真正的节能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