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秋季的降温,空调、空气能等取暖的电器纷纷“起飞”却又让不少用户的电费“蹭蹭”上涨了个不少。然而,很多人都持有一种误解,只要把空调的品牌换成更好的、更贵的就能省电,其实真正的省电之道就藏在了末端的空调的改造中,通过对空调系统的优化就能在不降低我们对舒适度的要求的前提下,大幅的降低能耗。以下5个必知技巧,帮你理清改造思路。
空调末端改造的核心是“源头降耗”。设备的能效等级也直接决定了后续运行的耗电量,我国能效等级分为一至五级,一级能耗设备最省电。改造前需要先做评估原设备的能效:若为一级能耗机组,可重点优化系统匹配;若为三级及以上高能耗设备(如老款风机盘管),建议直接更换为一级能耗的末端机组(如新型变频风机盘管、高效新风机组)。
以某酒店为例,将原有的三级能耗的定频机组全部替换为一级能耗的变频机组一举使得单台机组的年耗电量由原来的约1.2万度降至9000度,达到了25%的能耗的降幅。对低能耗的设备的改造,综合的能耗都可降低15%-20%,长期的使用都更为的划算一些。
但是末端空调改造并不是“换设备”那么简单,还需与建筑热负荷精准匹配。
首先就是匹数匹配:要根据房间面积、密闭性选择合适机组匹数(如15-20㎡选1匹,30-40㎡选2匹),避免“小马拉大车”(匹数小需长时间高负荷运行,耗电剧增)或“大马拉小车”(匹数大浪费能源)。
其次就是气流的设计:传统的改造常常是通过调节阀门控制风量,非常容易导致能量的浪费;优化方案是采用变风量(VAV)系统或全热交换装置,根据实际需求进行动态的调整风量,提升能源利用率。像某商业综合体改造后,能耗降低了30%,同时室温波动从±3℃缩小至±1℃,舒适度显著提升。
末端设备长期运行后,设备的滤网、翅片易积灰,会导致阻碍空气的流通,降低换热的效率。改造后我们需建立“定期维护+深度清洁”的机制:例如每半月清洗一次滤网(防止灰尘堵塞风道),每年请专业人员清理翅片(恢复换热能力)。
通过将传统空调人工调节方式,改为智能的自动调节系统手段,不仅能大幅的降低了空调的能耗。还通过安装温湿度传感器、CO₂传感器对环境监测数据,通过系统自动的调节机组运行状态:比如说夜间降低风速避免直吹,无人时调高温度(建议28℃),同时根据人员密度动态调整出风量。某酒店改造后,智能控制使空调能耗降低25%,住客反馈“室温始终舒服,电费却少了”。
而空调的末端改造是需要专业的团队了,它涉及到对复杂的管道、电路的调整等一系列的工作。选择具备暖通设计资质、多年改造经验的公司(如万林科技),可避免施工不规范导致的漏风、能耗反弹等一系列问题。改造后还需验收测试,要确保系统稳定运行,避免“改完更费电”的尴尬局面。像某高校改造中,因施工方没有按规范操作导致管道漏风,改造后能耗反而增加了15%;所以说专业的事交给专业团队,通过专业的改造后,系统运行稳定,能耗达标。
空调末端改造不是简单“换设备”,而是从选型、匹配、维护到智能控制一系列的系统优化。掌握这5个技巧,既能降低日常电费,又能提升空调使用体验,为家居或商业空间打造更舒适的节能环境。下次改造前,不妨对照这几点规划,让空调“省电又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