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作为人员密集、空间开放的典型交通枢纽的机场航站楼,其能耗结构就呈现出了一些与其他建筑的有所不同之处,如其中央空调系统的能耗就占总能耗50%以上,同时由于空间大也导致了冷热负荷分布不均,严重不均造成空调节能工作困难。随着全球航空客运量持续增长,航站楼扩建项目普遍面临"面积扩大-能耗激增"的悖论。以某国际机场为例,其T3航站楼扩建后空调能耗较原建筑增加37%,年运行成本超千万元。这种能耗增长不仅推高运营成本,更与国家"双碳"目标形成直接冲突。基于对大空间的环境特性充分的把握和挖掘,针对航站楼的中央空调系统现状及其发展趋势,我们将为航站楼的管理者提供可落地的技术路径和可行的节能改造方案。
通过在航站楼的屋顶上设置可开启的天窗与其对侧的电动百叶窗巧妙的组合就可形成“烟囱效应”通风系统。通过CFD模拟优化开口位置,使过渡季节自然通风量提升40%以上。某西部机场改造后,春秋季空调运行时间缩短65%,年节电达120万度。
基于将Low-E的中空玻璃幕墙与动态的遮阳系统巧妙的联合,玻璃的传热系数也由原来的6.0W/(㎡·K)降至了1.8W/(㎡·K).。实测显示,西向幕墙改造后夏季得热量减少58%,空调负荷峰值降低31%。
建立"室外温度-冷冻水温"联动模型:当室外温度低于22℃时,采用自然冷却模式;22-26℃时保持12℃供水温度;高于26℃时逐步降至7℃。某枢纽机场改造后,冷水机组COP值从4.2提升至5.8,年节电率19%。
将航站楼划分为出发层、到达层、商业区等独立温控单元,采用VAV变风量系统。通过CO₂浓度传感器动态调节新风量,使新风处理能耗降低28%。某国际机场改造后,不同区域温度差控制在±1.5℃内,旅客满意度提升23%。
应用AI预测算法,结合航班时刻表、天气数据提前预冷。某大型机场改造后,冷水机组启停次数减少42%,设备寿命延长15%。同时采用磁悬浮离心机组,部分负荷能效比达12.0,较传统机组节能35%。
在航站楼周边埋设地埋管,冬季制热COP达4.2,夏季制冷EER达5.1。某北方机场改造后,地源热泵承担35%的冷热负荷,年减少碳排放2800吨。
在航站楼屋顶安装光伏组件,年发电量达380万度。采用"自发自用+余电上网"模式,光伏系统供电占比达18%,年节省电费230万元。
凭借对机场航站楼的中央空调深入节能改造,最终的目标就是构建一个既能满足空调正常运行需求,又能充分发挥节能的主动作用“被动优先-主动优化-再生补充”三维的节能体系。通过被动式设计降低基础负荷,主动系统提升运行效率,可再生能源实现能源替代,可达成综合节能率40%以上的目标。以某中型机场为例,改造后年节省能源费用超800万元,投资回收期缩短至4.2年。建议优先实施围护结构改造和智能控制系统升级,再逐步推进冷源系统更新和可再生能源整合,最终实现航站楼空调系统的低碳高效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