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双碳’目标的深入推进,建筑的节能改造正逐渐成为城市更新的重要抓手。不少的管理者在实际的改造实践中却常常陷入了这样那样的误区,从而使得整场改造的效果都难以实现。本文将系统分析老旧建筑节能改造的三大常见误区,并阐述从能耗监测到系统集成的关键步骤,为管理者提供科学决策参考。
然而,许多管理者在改造前未对原有建筑结构(尤其是梁柱状况)进行全面评估。若梁柱交界处出现交叉型裂缝,表明房屋耐震性不足,需优先加固结构。但更关键的是,近六成改造项目未开展前期能耗监测,导致难以精准识别真正的节能潜力点。能耗监测系统能实时采集用电、用水、用气等数据,通过大数据分析识别能耗高峰和低效设备。忽视这一关键步骤,改造往往变成"盲目施工"。
但往往仅停留在局部‘翻新’(如更换门窗、灯具),未从系统层面发挥各子系统的协同效应。例如,某项目仅将传统灯具替换为LED灯,但未配套智能感应控制系统,最终节电率未达预期的50%。成功的系统集成应包含三大步骤:1)建立能耗基准与目标;2)提升围护结构保温性能;3)优化机电系统效率。凭借对中国建研院的光伏储能与直流微网的有机整合,不仅实现了全年的“零碳”运行,更将其打造为了“碳的净贡献者”。
部分管理者误以为"安装光伏板=节能改造",忽视整体能效提升。实际上,建筑节能需要技术组合:北京某超高层大厦通过"智能照明+空调群控+能耗监测"综合方案,年节电400万度。数据表明,系统性改造可使建筑节能率达30%-50%,而单一技术手段通常仅能实现10%-15%的节能效果。
开展能源审计与热工性能测试
安装智能监测设备(如电流互感器、温度传感器)
建立能耗基准模型
采用BIM技术进行协同设计
制定"多师一体"方案(总师+规划师+建筑师+景观师)
确定技术组合(如围护结构保温+热回收通风+光伏系统)
分项计量各子系统能耗
建立远程监控与预警平台
持续进行能效评估与调优
但在老旧建筑的节能改造中,我们常常会陷入一些不必要的误区,如把“重硬件轻数据”、“重局部轻整体”、“重技术轻管理”等等都要尽量避免。成功案例表明,通过"能耗监测→系统集成→持续优化"的科学路径,可实现30%以上的节能率。随着《建筑节能与可再生能源利用通用规范》的逐步深入实施,将建筑节能改造从传统的以“设计为主”转变为以“数据驱动”为主的全生命周期的管理,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