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迫切性不断的加大,政府和企业也相继将碳中和作为自己这一阶段的重要战略目标。以建筑行业的巨大能源消耗和碳排放趋势为例,其实现节能减排的潜力就更为可期。智能暖通技术作为建筑节能的关键技术,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通过系统分析智能暖通技术的减排机制及其在碳中和中的价值,本文进一步探讨其应用过程中可能遭遇的技术瓶颈与实施障碍。
智能暖通技术是指通过物联网、大数据分析、边缘计算等先进技术,集成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三大功能于一体的智能化系统。系统通过部署各类物联网传感器(温度、空气质量、CO₂等)实时采集环境数据并上传至云端。云端平台基于预设控制逻辑进行精准运算,进而自动化控制风机、水泵、阀门等设备,实现室内环境的合理、精准调控。
智能暖通系统具有以下显著特点:
变频调速技术:通过动态响应实时负荷变化调节设备运行频率,相较于定风量系统可降低50%的能源损耗。
分区精准控温:按建筑功能分区设置不同目标温度,通过动态平衡阀调节各区域流量,避免"一刀切"式温控
远程智能管理:用户可通过手机APP随时随地查看室内状态并进行远程控制,极大提升使用便捷性
预测性维护:AI可实时监测设备运行状态,预测并诊断潜在故障,在问题恶化前及时维修
智能暖通技术在建筑节能方面表现出色:
在商业建筑场景中,智能暖通系统通过分区控温与预测性维护技术,可使年均能耗降低18%-28%(数据来源:网易双碳智控系统2024年报)。
某写字楼经智能化改造后,暖通能耗已降低28%,一年的电费就可节约超过60万元
通过精准的人流匹配和制冷调控" 或 "对商场的人流进行精准匹配,实现制冷调控,在夏季高温环境下,仍能通过优化调控降低空调能耗32%,既能起到节能的作用又能更好的为消费者提供舒适的购物环境
供热行业蕴藏着巨大的减排潜力:
采用清洁供热每替代1亿吨标煤,可相应减排二氧化碳约2.6亿吨
热泵技术通过逆循环原理实现热量迁移,是零碳建筑与建筑电气化的核心技术支撑,其能效比(COP)可达3.5-5.0,显著优于传统锅炉系统。
智慧供热市场规模已从2017年的不足200亿元增至2024年的2200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超过15%
基于精心的环境调控、对能源高效的管理和对建筑智能化的运维方式,智能暖通技术在建筑节能和减排方面都展现了巨大潜力和广阔发展前景。依托于对实践案例的总结表明该技术的广泛应用,可以有效的降低能耗10%-30%,为碳中和的目标做出实质贡献。但随之而来的却是市场的多元化、竞争的日益激烈以及技术的不断创新带来的更高的挑战。
通过对智能暖通的投资不仅为企业碳中和目标实现提供了可行的路径,还能带来明显的经济效益,对企业的发展具有十分可观的推动作用。智能暖通技术的技术性越来越高、应用的越来越广、造福的越来越多同时,特别是其能将能耗降低至最低、使得建筑的“碳足迹”最小的这一点逐渐引起了人们的重视,在建筑的节能减排的过程中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