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双碳”目标的加快推进,建筑的能源管理也逐步朝着“智能化、精细化”的方向发展。能耗监测系统与暖通自控系统的集成,已成为工业、商业及公共建筑实现绿色转型的核心方案。而通过将实时的能耗数据采集与智能的环境控制相结合就可大大地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降低了企业的运营成本同时为企业的管理者也提供了科学的决策支持。
集成系统采用分层架构设计,实现从数据采集到智能控制的完整闭环:
数据采集层:部署各类传感器、智能电表、水表等终端设备,实时监测暖通空调系统的能耗参数(如冷冻水温度、风机状态、设备能耗等)和环境参数(温度、湿度、CO₂浓度等)。
通信传输层:通过有线(以太网)或无线(LoRa、NB-IoT、Zigbee)技术,将采集数据传输至数据中心,确保信号稳定可靠。
数据处理与分析层:利用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算法,进行能耗模式识别、能效评估和故障诊断,形成节能策略建议。
控制执行层:根据分析结果自动调节暖通设备运行状态(如调节空调温度、优化风机转速),或向管理者发送控制指令。
应用展示层:提供可视化界面,支持报表生成、异常报警、历史数据查询等功能,便于管理者快速了解能耗状况。
数据接口技术:
WebApi:基于Http协议,支持多种内容格式,实现系统间高效通信。
WebService:平台独立的低耦合应用,使用XML标准描述和发布服务。
智能控制策略:
根据建筑保温特点动态调整目标温度和运行节奏,减少设备频繁启动带来的能耗。
在过渡季节利用室外新风自然冷却,减少制冷机组运行时间。
根据上下班时间自动切换"值班模式"或"节能模式",降低无人区域能耗。
能效优化技术:
采用复合式地源热泵系统,结合冷凝热回收制备生活热水。
应用变频调节装置,根据实际负荷自动调整设备运行状态。
实施热回收技术,在排风过程中对能量进行回收利用。
系统设计阶段:
深入分析建筑结构、使用功能和人流规律,制定个性化方案。
确保传感器安装位置合理,能真实反映环境状态。
设备选型阶段:
选择性能稳定、兼容性好的控制设备和传感器。
优先选用高效能暖通设备,避免"大马拉小车"现象。
调试运维阶段:
进行精细的系统调试,确保控制逻辑能应对复杂负荷变化。
建立定期检查维护机制,及时发现并处理设备故障。
运行管理阶段:
合理设置温度、湿度等参数,避免能源过度消耗。
利用系统生成的能耗报告,持续优化节能策略。
能耗监测系统与暖通自控的集成,通过"监测-诊断-优化"的闭环管理,实现了建筑能源使用的透明化和智能化。借助其优质的集成设计,不仅可使建筑的能耗大大降低,还能从根本上提高了建筑的管理效率,有效的改善了室内的工作环境的舒适度。而将其作为管理的重要手段不仅能为企业直接带来节能的经济效益,更是企业实现绿色转型、提升了竞争力的重要举措。随着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的不断发展,这一集成方案将在更多应用场景中展现出其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