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近20万平方米的超大商业综合体的面貌登上城市的商业地标,其内涵了购物中心、餐饮娱乐、写字楼等多业态的精致的商业体验,日均可达5万余人次的日均客流,在周末及节假日更可达8万人次的“人山人海”的商业地标。传统分散式空调管理面临三大核心难题:
空间复杂度高:不同楼层业态差异显著(如零售区需恒温恒湿,餐饮区需强排风,影院区需快速降温),传统系统难以实现精准分区调控。
客流量波动剧烈:工作日与节假日、白天与夜间客流量差异超3倍,空调负荷需求动态变化,人工调整滞后性强。
能耗与舒适度矛盾:过渡季节(如春秋季)空调系统频繁启停,导致能耗激增且室内温度波动大,顾客投诉率居高不下。
系统部署2800余个温湿度传感器、CO₂浓度监测点及客流计数器,实时采集以下数据:
环境参数:室内外温湿度、空气质量、光照强度;
运营数据:各店铺营业时间、客流量分布、电梯使用频次;
设备状态:空调机组运行功率、冷冻水流量、风机转速。
基于AI算法构建“空间-时间-需求”三维模型,实现:
分时段策略:
工作日:写字楼区域按8:00-18:00自动启停,零售区按10:00-22:00分时段调节温度(上午26℃→下午24℃→晚间22℃);
节假日:餐饮区提前1小时预冷,影院散场后30分钟内切换至低能耗模式。
分区域策略:
高客流区(如中庭、美食街):通过旋流风口实现“上送下回”,避免冷风直吹;
低客流区(如办公区):采用VRV系统独立控制,按需启停。
应急调控:
突发客流激增(如促销活动):自动启动备用机组,优先保障餐饮区排风需求;
设备故障:10秒内切换至备用回路,同步推送维修工单至运维人员。
能耗降低:系统实施后,空调季(5-10月)总能耗下降32%,年节电量达450万kWh,相当于减少碳排放2700吨。
能效优化:
冷冻水系统供回水温差从2℃提升至4.5℃,制冷机COP(能效比)提高18%;
过渡季节通过新风系统自然冷却,减少机组运行时间40%。
温度波动控制:室内温度标准差从±2.5℃降至±0.8℃,顾客投诉率下降72%;
空气质量改善:CO₂浓度稳定在800ppm以下(国标限值1000ppm),顾客停留时间延长15%。
故障响应:设备故障预警准确率达95%,平均修复时间从4小时缩短至1.5小时;
人力成本:运维人员减少30%,通过移动端APP即可远程监控所有设备。
数据驱动决策:需建立“感知-分析-执行”闭环,避免依赖人工经验;
柔性调控能力:系统应具备“分时分区分权”策略,适应多业态动态需求;
用户参与机制:通过顾客反馈优化算法(如调整送风角度),提升系统适应性。
依托于对该案例的深入挖掘不难发现,空调智能化、精细管控不仅能有效地解决大型商业综合体中常见的空间复杂性、能耗与舒适度的平衡这一核心痛点,而且也为我们在此基础上推动了空调低碳转型提供了可复制的可行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