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在接触能耗监测系统时,最关心的问题就是:系统显示的省电数据到底是不是真的?毕竟,节能不是口号,省下来的电费才是实打实的。简单来说,只要系统设计合理、数据采集准确、分析逻辑科学,测出来的省电数据是靠谱的。但“靠谱”不是靠嘴说,而是有一套扎实的逻辑支撑。万林科技作为专注节能建筑领域的企业,我们的系统正是通过以下方式确保数据的可信度。
一、数据采集:准确记录是可靠分析的基础
1.传感器覆盖关键用能节点
系统会在建筑的水表、电表、燃气表等设备上安装传感器,重点监测空调、照明、动力设备等。这些传感器不是随便装的,而是根据建筑类型(比如写字楼、商场、厂房)和用能特点(比如高峰时段、设备分布)定制方案,确保覆盖所有可能浪费的环节。
2.自动上传减少人为干扰
通过对数据的自动化采集后即可将其无需人工等繁琐的工作直接上传到后台。而且通过这样实时的数据的更新,也能避免了由于抄表不当而造成的用电量的不准确。只有及时的数据才能为我们的分析带来更为精确的依据。
二、分析逻辑:从数据变化到省电结论的科学推导
1.对比历史数据发现异常波动
通过对多年的能耗数据的对比,例如将今年的7月的能耗与去年的同期的数据对比,系统都能对建筑的能耗的异常进行及时的判断。但如若今年7月的空调的总的使用电量却比去年高出不少,而同时天气的温度又基本相等,很可能就说明了这次的空调的设备的效率就比较低了,或是它的运行的策略都不合理等都需要我们对其加以调试和改进了。
2.结合用能规律定位具体问题
节能建筑的用能往往有规律可循——比如写字楼白天用电多、晚上少,商场周末用电比工作日高。系统会根据这些规律,分析当前数据是否符合预期。如果某天晚上办公区的用电量突然升高,系统会提示可能存在设备未关闭或漏电,而不是简单说“用电多了”。
三、效果验证:省电不是一次性,而是可持续
1.调整后的持续跟踪
不过“省电”也不是简单的“测出来就完事”,还需要通过实地的调整来验证其可行性。通过如对公共区域的夜间照明“浪费”这一典型的常规调度的调优就能体现出“人性化”智能的另一大优点,如系统提示公共区域的照明夜间浪费严重,用户便可随时随地对其进行调整为感应控制,从而使得系统能更好的对该区域的用电量的变化的对比,达到节能的目的。唯有当数据的统计结果表明了用电量的明显下降才能够从中体现出其真正的省电的效果。
2.与同类建筑对比参考
万林科技的系统还支持与同类建筑(比如同规模的写字楼、同类型的商场)的能耗数据对比。如果您的建筑在调整后,单位面积用电量低于行业平均水平,也能从侧面验证省电数据的可靠性——毕竟“比别人省”才是更直观的证明。
唯有真正的“省”才能够真正地为用户“省”出一份心思,让工作都能少一些麻烦。不仅仅停留在对数据的准确的采集和统计上,我们更致力于对这些数据的深入的挖掘和把对这些数据的深入的挖掘所得的结果真正的用到用户的实际的能耗的降低上去为用户提供可行的帮助和指导。
能耗监测系统的省电数据是否靠谱,关键看数据怎么来、怎么分析、怎么验证。只要系统设计符合建筑实际,数据采集全面准确,分析逻辑科学合理,测出来的省电数据就是可信的。对于节能建筑而言,它不仅是记录工具,更是管理助手。